以思想之光照亮锦绣文脉之城
——浙江宁波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的探索实践
陈建祥 陈珊珊
《 学习时报 》( 2025年10月22日 第 07 版 )
2005年7月28、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作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20年来,宁波始终秉承“书藏古今”文化基因,持续深化“八项工程”,加快推进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近年来,宁波锚定“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的文化使命,以“七个着力”为实践指引,展开全方位探索实践。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宁波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推进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专题学习会、宁波论坛报告会等形式推进学习。实施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和“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形成一批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和宁波辨识度的理论成果,打造了23条“循迹溯源”线和81个实践解码点。实现理论宣讲品牌化,擦亮“后浪青年”等知名宣讲品牌,全市“8090”和“00后”青年宣讲员超8000名,共开展各类宣讲1.7万余场次,线上线下受众超过400万人次。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引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出台《宁波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十要十不”工作规范》等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阵地、高校阵地、农村基层阵地的管理。积极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共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立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启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校地共建”新模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宁波地方特色、践行“知行合一”的大中小学思政协同创新课程。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宁波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制定《宁波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行动纲要》,推动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做优做响“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品牌,全市共有“时代楷模”1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3人、“中国好人”123人。宁波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积极建设量化闭环、全域覆盖的“浙里甬文明”数字赋能应用场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现已实现“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100%全覆盖。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宁波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建立重大主题选题策划机制、正能量事件宣传引导常态化机制等,2024年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播涉甬报道达3.5万余篇(条)。纵深推进媒体融合,重塑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两大市级传媒集团的组织架构系统,甬派客户端用户数突破670万,“宁波发布”粉丝总量突破450万。全面优化网络空间治理,组建成立新媒体联盟“东海梅鱼群”,创建市互联网联合执法中心,连续举办十七届网络文化节,开展“清朗”“净网”等专项整治行动。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宁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宁波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进入中国世界遗产申报名单2项,国家大遗址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国家级非遗项目28项,遗产资源数量和质量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前列。文化研究阐释成果丰硕,宁波文化研究工程迄今已实施20周年,共立项289个项目,出版专著超过150套(本)。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不断加强,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弘扬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等优秀浙东地域文化,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东唐诗之路和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举办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等重大文化活动。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158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6家“天一书房”和“一人一艺新空间”。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攀峰工程,电视剧《向东是大海》、广播剧《呦呦青蒿》等20部作品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持续实施“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累计送戏下乡10万余场。文化经济不断壮大,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13.6%,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融合创新成效突出。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宁波与全球58个国家的115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和友好交流关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努力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首选地。在全省率先成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策划实施“光影里的宁波”全球百企百展。创新打造出海企业传播联盟,截至2025年6月,共有1680家民营企业入驻,推出256款中华文化IP定制产品,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文化“新三样”出海。
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进程中,宁波积累了4条宝贵经验。一是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宁波始终牢记“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推动以千年文脉承托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二是必须坚守文化根脉,推进“第二个结合”。宁波积极推动“书藏古今”的文化底蕴与“港通天下”的开放气质相互交融,为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文化滋养和智力支持。三是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均等共享。宁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基本建成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构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施“我们的”系列文明培育行动,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创造力、凝聚力不断提升。四是必须坚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宁波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作用,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建设“东亚文化之都”,打造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实施“百千万”计划,在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