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引言:天工人代、开物成务。这座醒目的牌楼正是如今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的入口,但五十年前,这里却还是条一眼望不到头的泥泞窄路。从公社里粮食产量的“吊车尾”,到如今人均收入超过7万元的先进村,湾底村在发展的历程中实现了自我的华丽转身。今天,我们来到湾底,既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公寓楼房、服务多样的便民中心,也可以看到与时俱进的产业布局、林立各处的村规民约;既能在品种丰富的果园中享受亲子采摘、在选择多样的餐馆里品味农家美味,也能在历史悠久的西江古村中感受岁月的痕迹、在各色不一的非遗展馆中体会文化的魅力。新的产业、新的房子、新的章程在这里一一实现,村民们更是切切实实地走上了一条共富、共享的道路。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湾底村坚持的集体经济、湾底人坚持的共同富裕。
大家好,我是来自鄞州区委党校的高瑶瑶,刚才这段视频所展现的正是如今生机勃勃的湾底村。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向社会发布了,作为一个地处沿海的东部省份,浙江素来藏富于民,这个“民”,既包含着城市中的居民,也包括了农村里的居民。2021年,浙江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连续38年位居中国省区首位了。而作为浙江“双城记”重要一极的宁波,我们去年全市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仅仅只有1.7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可以说,这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夯实了物质基础。因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那么为什么我们宁波的城乡差距能够不断减小?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呢?一个关键的答案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而鄞州的湾底村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代表。
一、用锉刀换拖拉机
这是如今珍藏在湾底村展览馆中一把珍贵的锉刀发齿机,五十年前,湾底人正是用它生产的锉刀换到了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1971年的湾底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烂眼村”,村民们“烂田推捣臼,下饭酱油汤”,邻村们都说自己“有女不嫁湾底”。怎么提高粮食的产量、村民的收入呢?如果有一台拖拉机就好了。因为当时国家的口号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现代化。大队的党支部书记陈宝根将目光瞄向了村办企业。村里办厂,如果方向找得准,效益做得好,就可以赚钱去买打稻机、抽水机甚至拖拉机。主意一定,陈宝根就找到了在宁波五金交电公司工作的同村老乡做咨询,老乡一听支招说,不如办个锉刀厂,因为锉刀有市场,而宁波锉刀厂负责生产的陈和富就是湾底人。陈宝根听完,二话不说直奔陈合富的家。结果,陈合富又告诉陈宝根,当时上海锉刀厂的生产负责人也是湾底人,自己熟得很。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天的时间里,陈宝根就解决了村办企业“办什么和怎么办”的两大难题。之后,湾底村将一处荒废的尼姑庵改造做了厂房,又集资买来简单的工具,一锤一锤手工敲打出了最早的锉刀。第一年,锉刀厂的收入是2816元,到第三年的时候已经突破了3万元。尝到甜头的湾底人从此走上了村办企业之路,随后几年,又相继办起了五金厂、灯泡厂等等。这下子,洗掉烂泥、放下裤管进厂里做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大队的集体资金也逐年累加,终于如愿买到了手扶拖拉机,迈出了农业机械化的第一步。1979年,湾底村更是成立了农业科技组,开始科学种田。就这样,村办企业的红红火火让湾底的农业种植也是连年丰收,随着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湾底村一跃成为了农业生产的先进村,而锉刀厂的产品也通过外贸公司,远销海外。
可以说,用锉刀换拖拉机真正体现了湾底村穷则思变、敢为人先的精神,湾底人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吃饭靠农业,赚钱靠工业,这就是最初“以工促农”的实践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推动农村地区共同富裕的关键。
二、用股份换产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锉刀厂成立后的20年时间里,湾底村的村办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发展的小高潮,村经济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随着南方谈话、十四大的召开,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全国上下掀起了集体经济的转制浪潮,村办企业进入了洗牌阶段,尤其是一些规模小、能耗高、效益低的企业。那么,如何响应国家的改革目标?处理好问题村企的发展之路,切实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继续扩大湾底的发展优势呢?
经过村子一夜的会议,最终决定将村经济合作社所属的6家独立核算单位联合组建成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干部和职工同时成为股东,而企业利润属于集体股份的部分,将全部用于村政建设、村民福利和村农业的发展;公司的股权比例中,职工占股超过了村集体占股和企业占股。这一晚,天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了,村民们成为了村企的主人,这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年,公司的产值就超过了1000万元。2000年,为了适应新千年市场的发展,解决政企不分、权属模糊的问题,天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再次进行了资产重组,理顺股权关系,这为下属企业带来了技改投入,让它们开发出了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10年间产值增长了21倍。不仅仅是这家公司,2010年,湾底村还成立湾底股份经济合作社,其中的52%全部用于股东分红。
从初设村企,到优化村企,我们看到在这一阶段,湾底村每一次都将企业的革新进步与村民的所想所得紧密连结在了一起。它将村企的股份分发给村民,从而激发了村民职工的干事热情,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收益产值,并将利润再度转化为村集体收入和村民的个体收入,真正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让村民们走上了一条劳动致富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可以说,用股份换产值就切切实实地达到了这一目的。
三、用绿色庄园换美丽乡村
庄园的意思是“乡村的田园房舍”。进入到新千年之后,湾底村利用自己地处近郊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将乡村的田园房舍打造成了城市的休闲花园,更让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丽的好日子。
2003年,湾底的新农村建设开展过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村里调研,过程中他特别强调,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那么,如何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呢?湾底人想到了发展旅游业。可村子要山没山,要水没水,要故事也没故事,去哪找资源呢?湾底村首先请来了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教授团队做整体规划,又利用自己现有的桑果种植园,开展采摘游的业务。渐渐地,口碑积累起来了。2007年,湾底开始开发西江古村,目的是想让游客在采摘游之后实现二次消费;第二年,又投资了2000多万元,打造天宫庄园植物世界;随后,为了增加亲子体验,湾底建起了天宫城堡游乐园;为了发展餐饮业务,建起了玫瑰园酒店;为了满足城区学校、公司的集体活动,又建起了素质拓展基地。到现在,湾底村已经拥有12个参观点、3条特色旅游线,年平均接待6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更是超过9000万元。
从发展工业经济、以工哺农,到以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再到将农业种植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如今整个湾底都被当作了全域旅游的一部分来进行开发,而与之配合的,则是对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全村400多户村民陆续搬进了新居,人人都享受到了便民利民的“五分钟生活圈”,小区雨污分离,每天都能“开窗见绿、出门入景”;而通过全体村民会议表决的《村民自治章程》顺利推行,村子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乡风乡情也越来越和谐了。
从美丽经济到美丽生态、美好生活,湾底村走过清晰的“三美融合”脉络,并始终将村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将村里所得转化为村民所得,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持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说,“农村就是要推进乡村振兴,方方面面都还要芝麻开花节节高。”用发展绿色庄园换来的美丽乡村,正是湾底村“节节高”的深刻实践。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湾底村我们看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利于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盘活“沉睡”的资源资产,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让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他们成为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与村子一起走向共同富裕。过去五年间,宁波市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30万元以上,而去年开始正式启动实施的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升五年行动计划,也已完成了第一个阶段性目标。共同富裕,久久为功。未来,宁波也将继续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上接续奋斗,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