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视频
外景:
这里是海曙区古林镇,沃野平畴、河流纵横,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全国首批四个、华东地区唯一的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以下简称“数字农业项目”)落户于此。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数字农业项目数据中心,从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园区内的土壤温度、灌溉时间和病虫害情况等等,根据这些农情数据,我们能够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浇水、施肥、打药。再来看一下农田上方几米处几架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农田里无人驾驶收割机也在井然有序地作业。从这些应用场景中可以看出,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深度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搭建了基础平台,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数字农业让农民朋友告别了曾经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将“千里稻花应秀色”的景象全面铺开,那么它又是怎样带领古林人民通往共同富裕的呢?
引言:
大家好,我是海曙区委党校的梅偌旖。我今天微课的主题是《数字赋能农旅融合:共同富裕的海曙古林实践》。“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民生发展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数字化的应用让古老的农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构成了一幅恢弘壮阔的现代农业图景。近年来,宁波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到高效生态农业进而向绿色都市农业的演变,真正做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智慧农业新面貌,而在智慧农业进程中海曙古林“种植大脑+未来农场”的场景应用不失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将一个人种十个人甚至上百人的地这一“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为了乡村振兴和减贫的强大工具。
试“点”先行:“种植大脑+未来农场”的场景应用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装有北斗定位系统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正在作业,农机人员只需将秧盘放在秧箱上,按下启动按钮,无人驾驶插秧机就能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完成插秧任务。播种、耕地、收割等一系列无人化作业都可通过一个小小的按钮实现。通过农业自动化和农机无人化,使劳动力用功成本减少了30%,综合效益每年增加近120万元。
另一边,四情监测站里的设备也在各司其职监测着田间的虫情、病害、气象和墒情,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敌人”。实现了农业生产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测”的升级转变,为农民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同时,减少了10%的水量,15%的化肥量和25%的农药量,大大减少了成本,实现了价格低廉。但要知道,数字时代农产品的优势不仅仅是低价,更是高品质。通过现代化高新技术,辅助整个农业种植体系,在减少了人工成本的同时,大大增强了水稻的品质,真真正正做到了物美价廉。
育秧工厂的门口一辆运输车正翘首以盼,等装载完秧苗盘,它将奔向各家农户。来自岐阳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冯师傅告诉我们:“从种子下单到收到秧苗不过短短4天时间,相比从前自己人工育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都归功于引进了中国第三代水稻育秧工厂技术,可以根据出芽的适宜温度调节,让出芽率提升了,存活率提高了,需求量增多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了。
总书记说,“发展以‘数字车间’‘植物工厂’‘智慧养殖’等为代表的全智能化数字农业基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数字化改革。”古林“种植大脑+未来农场”就是对总书记指示的生动实践。好的项目自然离不开好的政府,2019年12月的冬天,市、区两级领导一行拜访了袁隆平院士,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而后还成立了隆平高科驻古林工作站,持续深化与农科院、高校的合作,不断引进水稻优良品种。农产品的质量好了,价格自然也就高了,农民的口袋也就鼓了,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自然也就近了。
全“面”铺开:“数字电商+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
技术有了,该怎样与当地特色合二为一,发挥高效能,拓宽共富路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蔺草,海曙八成”,说的正是海曙特色优势产业——蔺草。蔺草是编织草席的原材料,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黄古林草席就作为特产远销外地。相传唐朝开元元年,一位古林人在船身即将沉入海底之时,用“黄古林草席”堵住了漏洞,并顺利抵达目的地。至此,“黄古林草席密不透风紧不漏水”的美誉名传天下。1954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前往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时,专门指明要40条宁波古林生产的“白麻筋”草席作为国礼,赠送给参加大会的各国首脑,从此,黄古林草席闻名中外。如今的“黄古林”不仅仅是国家商务部命名的中华老字号和浙江省知名商号,更是国内研发、生产、销售草席的最大企业。企业做大了,品牌打响了,产业振兴了。
那么,如何让久负盛名的黄古林草席这一特色产业也享受到数字时代的红利呢?作为强季节性产品,销售周期短一直是黄古林草席的痛点。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延长销售周期?成为了摆在古林特色产业面前的一道难题。黄古林借助数据预估产量,以销售的实时变化应对库存、分摊产量。虽然“年纪大”,但是依然走出了稳健的步伐。纵观现在的各大电商平台,随处可见黄古林草席的“身影”,在展示其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加持,销售范围辐射到了全国终端市场,从4月开始气温由南向北递增,到了10月购买力依旧,无形之中延长了销售周期,增加了效益。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如今的蔺草早已不局限于草席,“摇身一变”枕头套、草帽、草扇、手提袋等等等等,可谓衣食住行皆与蔺草有关。在“发展更多特色产业,靠创新实现更好发展”的指引下,蔺草业不再是单一的草制品生产加工,而是通过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开发草编新品种,释放古林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新信号。经过多年努力,协同周边乡镇形成了产业集群,蔺草制品享誉全国,书写了出口创汇、农民致富的新篇章。仅仅是当地的富那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所有人的富才是真的富,每年百万外地农村劳动力涌入蔺草产区,撬动了脱贫的杠杆,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赚头,农村有盼头。
“点面”互促:“数字赋能+农旅融合”的共富之路
“一季水稻,一季蔺草。”是古林先民留给后世子孙的傍身之技、财富之源。2020年,这一独具特色的“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入选了中国第五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迄今为止宁波地区唯一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咱古林镇三星村芦家桥遗址,内有颗粒分明的炭化稻谷和纹路清晰的草席碎片,这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古林先民就开始了稻作草编的生产活动。除了循环利用,种养结合也是农业文化中的自然古法。“水稻-小青龙”的稻虾共育模式应运而生,稻田是龙虾的天然氧吧,龙虾消灭田里的害虫,生态环保,一亩多收,年均亩产近100多斤,而配套种植的稻虾米也通过直播间实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华丽转身。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直播电商成为了促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海曙区黄健副区长也加入了直播带货的队伍,与主播一起参与直播介绍我们的“生态稻虾米”,再搭上海曙区区域公共品牌“南塘河”这辆便车,通过“限量秒杀”“买就送”的活动,迎来了销售高潮。除了“稻虾米”,传统米食制品宁波汤圆、灰汁团、米馒头等也将在镜头前逐一亮相,将制作故事和家乡美景搬到“云”上,让越来越多的美食飘向远方,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蔺草绿海与稻田风光交替变换,形成了一年四季多变的景观。为古林特色旅游开发带来了无限潜力。打造共享田园认养区,通过“云”认养的方式,吸引城里的亲子家庭,亲近大自然,感受农业文化的魅力。以二十四节气划分,举办稻田写生、稻田摄影等活动,巧用数字网络平台,借他人之手宣传古林稻田之美,提升稻田文化知名度。同时,利用发达的水系,尝试举办“稻田-河网”马拉松比赛,通过抖音短视频、朋友圈、微博打卡等方式把游客引过来,把游客留下来。妙趣横生的各类活动层出不穷,使客流量逐年提升,目前,全年客流量已突破20万人次。古林镇更是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近10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66元的佳绩。搭乘着“数字赋能”的快车,让农旅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铺垫出了更为坚实的共富之路。
结尾
“数字化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开创性成效”,这是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所总结的重大成就。海曙古林以“种植大脑+未来农场”为圆心实现用“数”种养,以“数字电商+特色产业”点线成面实现了借“数”兴业,以“数字赋能+农旅融合”协同发展实现了依“数”致富。未来,我们将通过数字赋能助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建功立业,谱写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区的卓越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