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振兴乡村:共同富裕的宁海葛家村实践
来源:信息化处 时间:2022-10-09 字体:【   视力保护色:

现场口播部分:

今天我们来到的是宁海大佳何镇葛家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葛家村是全国艺术振兴乡村的起源地,被称之为“艺术振兴乡村基地1.0版本”。葛家村的美,体现在细微之处,每一个拐角、每一条街巷里,都有艺术之花在绽放。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教授路,这是村庄内最具特色的小路。从牌坊下的乡村客厅,到仙绒美术馆,到仙人掌酒吧,到沁园,再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真正做到了移步换景,物尽其用。正像村歌《村里来了艺术家》中唱的一样,“猪食槽养起了红金鱼,破瓦片围出了新篱笆,飞鸟鱼虫上了墙,乱石堆泼彩成了印象画”。烈日晴空下,色彩绚丽夺目;而烟雨濛濛中,花草点头迎客,也别有一番风味。 

电视台演播厅部分:

大家好,欢迎回到演播厅。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葛家村如今的风貌。可是在20年前,这里是个“后进”的小山村,缺乏自然、人文优势,是个典型的“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村集体收入十分微薄。是什么让村民们萌生了想要改变的想法?是什么鼓励着村民为打造共同美好家园出一份力?又是什么力量引领着葛家村发生这样的蜕变呢?

我们一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第三条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乡村振兴应当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

“艺术振兴乡村,设计激发活力”,这是2019年初宁海为打造美丽宁海,基于国内外乡村社区营造先进经验,首先正式提出的共同富裕新模式的理念。探索将艺术设计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激发村民建设村庄、参与艺术创造的内生动力,充分融合综合性、互动性、效益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提升宁海的区域美丽和文化竞争力。

而葛家村正是这一理念探索者、践行者和获益者。

接下来我想通过宁海葛家村的实践经验——“5Z模式”来讲述,宁海艺术振兴乡村在统筹农村“六个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的重要力量。

辅“职”,产业兴旺是重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葛家村村民能够凭借自己的本领来振兴自己的村子,从而走上共富路。宁海县相关部门与大佳何镇镇委、葛家村村委联合邀请了巧娘、益马当鲜等团体传授村民致富本领。譬如打造桂语零号乐园,供游客在节假日打磨休闲时光。今年的五一假期前,乐园的网上预售门票就已超万张。而村干部葛品高则开了一家“仙人掌酒吧”。酒吧以他外婆的木结构老房子为基础,自费进行改造,如今成为了村中年轻人聚会、家庭聚会喝茶喝点小酒的去处。除此之外,葛家村更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宿群落,村民自发以自家的独栋房屋为基础开办民宿,为前来游玩的游客提供了有偿住宿,也为村民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现如今,葛家村的村集体收入已经从2019年的12万元上升至2021年的超50万元,全村年均游客人数超过8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吸引外地乡贤回乡创业投资超1800万元。以小微产业来辅助艺术振兴乡村,要整合资金,因地制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链接外部资源,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将产业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辅“祉”,生态宜居是关键。早在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生态福祉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人类与大自然历来是命运的共同体。“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发出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声音。葛家村周围群山环绕,村民若一直以砍伐毛竹为生,就既对生态造成压力,又难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在艺术振兴乡村落地葛家村后,村民们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和环境优美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以村中原有的800亩桂花树为基础建造桂花园,打造“桂语小镇”的乡村品牌。如今,每到金秋,就会有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只为一嗅桂花沁人的芬芳。此外,村子的面貌也是焕然一新,家家户户沿路的墙壁上装饰了花草树木,粉刷了旧墙,绘制了精美的图案。

辅“识”,乡风文明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艺术振兴乡村的建设当中,葛家村的乡风文明之花也在悄然绽放。仙绒美术馆是村里第一个家庭美术馆,也是推动工艺美术进乡村的一次探索。不论是展馆大厅,还是循着楼梯上二楼,琳琅满目的字画悬挂于空中、丝绸画静静地排靠在墙边、根雕大公鸡挺立于展柜上,到处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我们在询问后得知,馆中字画都是仙绒馆长的儿子、孙子和外甥所作,而丝绸画则是她的女儿的作品。艺术在家庭中代代相传,铭刻于血液之中,形成了特有的家风新尚。虽然子女多才多艺,但叶仙绒这一代,很多妇女都没能够接受教育,大多目不识丁。在艺术振兴乡村项目开展之后,也在家风乡风的熏陶下,是年65岁的仙绒馆长看到党员干部不遗余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入党的心更加炽烈了。在儿孙的帮助下,叶仙绒艰难识字却又乐在其中,啃完了党章,通过了考试,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了全县最年长的入党积极分子。此外,村子还出现了一个名为“四君子院”的休闲处所。这原本是四户人家由于土地使用权存在纷争而闲置的荒地,如今已打造为村里人用来休憩、晾晒的场所,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和解了邻里之间多年的矛盾,为乡风文明的建设添力,为艺术振兴乡村和共同富裕打下文明基础。

辅“治”,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都始终重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注重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要关注村民的主人翁身份,关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村民的价值观念就体现在创造的过程中。共同富裕从来都不能知只是等待,等,是永远等不来美好生活的。201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了葛家村,希望带动村民一起参与改造自己的村庄。但村干部们再怎么苦心劝说,村民们都无动于衷,只觉得政府是给了他们钱的,他们自己干就成了,为什么要拖上我呢。万事开头难,为了打消村民的疑惑,村干部和丛志强团队带着6位还算友好但内心将信将疑的村民一起,在村文化礼堂前张罗着做起了椅子。这里人流量大,是村民们茶余饭后聊天处,由于没有坐的地方,大家只能站着、蹲着,甚至席地而坐。在丛志强团队的指导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从溪滩上挖来鹅卵石和沙子,从山上砍来毛竹,用村里补贴的钱买来一包水泥,砌起了一把造型优美的“椅子”。第三天,还没清理现场,好奇的村民就已经坐满了整把椅子,当天十点多,跟着砌椅子的村民就紧赶着把干部们拉到了村里的古井边——原来啊,村民们偷偷地在这里“复制”了一把“椅子”。这两把椅子就是“人大椅”,是村庄内最早的两个艺术作品,内涵以人为本、以人为大的深层含义。村民们对外来人的成见,也就此消散了。

辅“智”,生活富裕是根本。艺术振兴乡村需要智慧,也需要智能。诚然,万般皆可赚钱,但是艺术的融入和专业的指导使得村民们有了方向去使劲,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使原本充满铜臭味的生意更多了一丝人情气息。教授路口 “融合设计艺术村”的牌坊是村干部和村民们到处“化缘”来的,回收了倒闭饭店将丢弃的物品,之后和村民们共同设计、制作了这个牌坊。艺术振兴乡村、共同富裕,并不是要砸多少钱下去,而是要有创新、物尽其用的思维。葛家村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让艺术从腐朽中开花。正如葛三军所说,艺术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造出来、展现出来;可观赏也可挣钱;民宿、餐饮搞好了,吸引全国游客到葛家村来看来玩,就可以让村民赚钱了,日子就更富裕了。如今,葛家村共有本土乡建艺术家138名,7支工艺队;并开设了“艺术振兴乡村农民讲习堂”,13名农民成为第一批农民讲师,他们受邀走进其他村庄,走上中国人民大学讲台、“百名第一书记”讲座,用所做所想来改变村民观念,激励村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袁小仙与其丈夫就是乡建艺术家,粉小仙手工坊中陈列着布艺玩偶和竹艺灯,村中不少景观都出自他们之手。随着村里的发展、村里人的需求和游客的需要,袁小仙在经营手工坊之外,还经营着小卖部、农家乐,更是乘着“数字改革”的东风,在村干部帮助下引进了集士驿站,解决了快递到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结束语

从邓小平在1985年正式第一次提出共同富裕,到1992年南方谈话中再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再到宁海艺术振兴乡村项目实施且初具共同富裕雏形。艺术振兴乡村着眼于每个村庄的民风特色以及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坚持将“两山”理论、乡村振兴理论、共同富裕相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工作。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五个方面入手,以村民为主体,以政府、社会帮扶为辅,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势的要求,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相信必能结出属于人民自己的共同富裕硕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