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组团发展:共同富裕的慈溪实践
来源:信息化处 时间:2022-10-09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口播部分

现在我所在的地方是慈溪市匡堰镇南部片区的网红打卡地——“楝树下”。三个村的联合,让这里实现了华丽蜕变,水桶厂变成了烘焙坊、旧民居变成了会客厅、闲置田变成了休闲地……片区通过规划,集中盘活村级集体土地,推进文旅产业市场化运作,打造了一条“春品新茶、夏尝杨梅、秋可登高、冬能赏雪”的精品旅游路线,全面拉伸了文旅产业的价值链。

除了这里,各具特色的片区在慈溪遍地开花。比如逍林镇鞋产业片区,片区内鞋企强强联合,统一把关质量、统一认定品牌,增强了市场的谈判力和竞争力。再比如崇寿镇傅家路片区,片区通过强村带弱村,打通了断头路,清理了臭河道,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目前,慈溪已实现乡村片区组团发展全覆盖,全市273个行政村“抱团”组成81个片区,落地发展项目211个,每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都在100万以上。2021年,慈溪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已从上一年的1.64缩小到了1.59,城乡差距宁波市最小。

慈溪片区组团发展为浙江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演播室讲授

大家好!我是中共慈溪市委党校孙卢超。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微课主题是《片区组团发展:共同富裕的慈溪实践》。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慈溪作为省内缩小城乡差距的七个试点地区之一,以片区组团为抓手,遵循“破-统-联”的实践逻辑,探索出一条推动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路径。

今天,我就从“破、统、联”三个环节逐一解读。

一、破:打破各自为政的乡村发展模式

所谓的“破”,就是要打破当前乡村面临的困境。

“一个和尚打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但它所反映的问题仍然存在于各个领域。片区组团前的慈溪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一个村管一条河,河水清澈能见底;几个村管一条河,河面垃圾到处游”,能管的村多了,变成了“你来管”,最后反而“谁都不管”。一条贯穿两个村庄的道路,为什么东边窄、西边宽?因为城区在东边,西边的人想要进城,就要往东走,路就修大点。而东边的人,出门左拐就能进城,修大路不划算,结果就成了奇特的“宽窄路”。投资公司来考察,想要打造绿色农业观光园,但是村里的流转土地面积远远达不到投资公司要求的500亩,最后项目远走高飞。这些现象在乡村随处可见,它们的形成也绝非一日之寒。这种基于行政边界、各自为政的乡村发展模式导致了乡村资源的碎片化,限制了乡村的发展,也成为了缩小城乡差距面临的重要瓶颈。所以,我们要“破”,就是要打破这种各自为政的乡村发展模式。

那么,如何在行政村区划不做调整的前提下突破这个难题、创造出一条现实有效的路径呢?2019年3月,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之称的崇寿镇傅家路村,和附近的健民村、傅福村,在镇党委的牵头下,成立片区联合党委,经过协商,拓宽了三村交界处的乡间小路,打通了阻塞多年的一潭死水。有了傅家路村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0年,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在慈溪全面推广。

慈溪通过实践,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贡献了自己的答案,核心就只有两个字:统和联。

二、统:镇级层面统筹乡村发展

所谓的“统”,就是镇级层面自上而下地对镇域范围进行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和资源配置。

片区组团发展推广后,全市各镇在镇级层面成立协调小组,开始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哪里有优势产业、哪里有特色美食、哪里有成熟业态、哪里有文化底蕴,协调小组都一清二楚。经过排摸,再通盘考虑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全镇进行统筹布局、科学规划。以匡堰镇为例,协调小组发现匡堰镇的东部工业基础好,可以提升产业;中部常住人口体量大,有成熟的商圈,可以发展商贸;南部生态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文旅。片区组团下的政府不再是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裁判员”和“守夜人”,更多时候像“教练员”,指导片区差异化发展,发挥各村优势,避免恶性竞争。

规划有了,怎么落地?资金和政策是关键。为了更好地发展片区,镇级层面把资金和政策向符合片区定位的项目倾斜,实现了片区内资源的有效配置。原来全市每年分散在各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有3个亿,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配给330个村(社),那么,每个村(社)能拿到的钱不到100万,发挥不了作用。如果把它们直接分配给片区,那么每个片区能拿到的钱将会大大地增加,可以实实在在地发挥效果。这里是众佳农场,走进农场,50多亩的红美人种植基地几乎空无一人,果农都去哪了?都在家里吹空调。他们点点手机,就可以全天候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还可以远程控制农场的技术管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通过片区实现了。镇政府给片区投资了400万,建成了“数字农业驾驶舱”,以前果蔬生长靠天吃饭,现在它们“不舒服时”自己就会“说话”,农民也不用日日汗流浃背,在家里就能轻轻松松地管理农场。片区内资源的集中不仅能办成大事,还能缩小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过去,乡村的建设大部分依赖于上级的项目补助,有的村书记会争取,能为村争取到上千万,而有的村只有几万,这之间的差距高达上百倍。现在,资源通过片区统一下放,能够平衡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三、联:各村独立基础上差异化联合

有了镇级层面的“统”之后,再进行“联”。所谓的“联”,就是片区内在保持一定独立性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联合。一方面要明确权责利,一方面要结合各村实际情况。

片区组团下每个村都有各自的顾虑。“强怕弱拖队,弱怕强不给”的思想根深蒂固。如何破除这种顾虑?那就保持“三不变”的原则,也就是保持组织层级不变、资产属性不变和财务核算不变。片区在成立公司、合作社等平台时,也强调按照出资的比例明确权、责、利。匡堰镇南部片区的忆山文旅公司就是由倡隆村、乾炳村、岗墩村和镇政府按照3:3:3:1的出资比例建设的,公司的收益再按照比例分配给各村。片区内各村的独立性,是片区组团发展的基础。

有了独立性后,每个村才能更加安心地联合,“联”的内容包含“党建联盟、规划联体、产业联动和社会联治”四大领域。其中,党建联盟是定海神针,其他联合则因地制宜。

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建联盟是片区组团发展的必选项目,也是组织保障。片区成立后,组建联合党委,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统筹、协调、监督片区发展事务。片区还强化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探索支部共建、党员点单等活动形式,全面推进片区党建融合。

其余三个“联”则根据片区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匡堰镇南部片区侧重规划联体。沿着横筋线和寺马线由北向南,匡堰镇南部的翠屏山上,依次坐落着倡隆村、乾炳村和岗墩村。这一方圆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着大量的文旅资源。山脚的倡隆村是千年青瓷文化之地,越窑青瓷文化的传承和研发落户在这里;山腰的乾炳村盛产富硒杨梅,素有“匡堰杨梅甲慈溪”的说法;山顶的岗墩村有一条风景优美的古道,非常适合爬山爱好者,当地产的高山茶叶更是慈溪的一张金名片。万亩茶园、网红花海、精品民宿、文保单位、青瓷体验等等旅游景点零零星星地散落在每个村里,过去因为没有相关的配套,游客常常逛一个景点就回去了。现在,片区通过规划,把小景点变成了大景区,游客来了,逛上一整天都不会觉得无聊。上午爬爬山看看水,中午吃杨梅秘色宴,下午体验陶瓷制作,晚上入住楝树下9号精品民宿,走前还可以带走包装精美的伴手礼。有了片区这件“嫁衣”,当地的农民也不再愁茶叶、杨梅等土特产“嫁不出去”了,统一收购、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推广、统一销售,收入自然水涨船高。2021年片区内游客同比增加12万人次,三个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也在20%以上。

逍林镇鞋产业片区侧重产业联动。逍林镇有850多家鞋企,全国80%的拖鞋产自这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不可或缺。每年3月的开工季,抢人大战四起,场面轰轰烈烈,涨工资、加社保、供吃住,鞋企各显神通。为了避免恶性竞争,逍林镇把5个集中制鞋的村组成片区,协商规范企业用工,制定出台鞋行业团体标准。同时,片区还跟东华大学、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片区成立后,拖鞋产值同比增加30%,2021年5个村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32.9%。

崇寿镇傅家路片区侧重社会联治。每到傍晚,傅家路村的村民都喜欢沿着房黄路江的健身步道信步而行,看江中碧波荡漾,赏两岸绿柳依依。这份绿水绕村景常在的惬意得益于傅家路村和健民村、傅福村三个村的抱团。作为“明星村”的傅家路村带动周边两个村,投资了500万,完成了片区内3000亩地的跨村水利工程。河道通了,长期困扰村民的防洪排涝问题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也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还得到了改善,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2020年换届选举中,健民村和傅福村的村民参选率分别为99.2%、97.9%,村“两委”的平均得票率也分别达到87.9%、86.9%,比上届分别提高3.1好5.5个百分点。

结束语

慈溪片区组团打破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在镇级统筹下,将村联合起来,打造乡村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片区。这个模式得到省委袁家军书记的高度评价,成功入选第一批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也为宁波打造翠屏山文旅融合片区作了有益探索。尽管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但是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深化,慈溪片区组团发展必将为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两个先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