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共同富裕的奉化滕头实践
来源:信息化处 时间:2022-10-15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外景拍摄)

这里是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展览馆。

走进展览馆,一眼就能看到“常青树不容易,滕头要继续走在前列”这句话。这是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滕头村的殷殷嘱托。 

一个个时间点串起了滕头的发展轨迹,一幅幅图片还原了滕头的巨大变迁。我们驻足细细端详、想象照片背后的故事、惊叹于它如今的村富民强、游人如织。

也许你想问,一个东海之滨的小村,为什么能被总书记委以“继续走在前列”的重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演播厅,去揭秘滕头的致富密码。

(棚内拍摄)

大家好,我是中共宁波市奉化区委党校李婧娴。今天这堂微课的主题是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看共同富裕的奉化滕头模式。

第一部分:一犁耕到头,实干托起共富梦

“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200零。”这个土地破碎、贫瘠萧索的村子是上世纪50年代的滕头村(老滕头破败的照片),1950年9月下旬,土改工作队进驻,村民们第一次听说“土地改革”这个词,土改结束后,村里的每户人家都分到了几亩田地,也和别的村子一样开始出现互助组,村民们自愿成组,选出一位大家信得过的当组长,可是谁都愿意和劳动力强的搭伙,那些很穷的农户就被挑剩下了,这要怎么办?

“最穷的跟我来”这一声喊就在这时出现。这个瘦高个是滕头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傅嘉良(傅嘉良书记照片)。少年时经历的苦难,长大后去上海打工的经历,让傅嘉良觉得自己再有力气,也就是穷苦人的命,但是土改分田地让他这个没地的人有了地,他记住了共产党好,毛主席好。党说要办互助组,他就办,党说要帮助穷人,虽然他也是穷人,但有力气,他就应该去帮。

傅嘉良的互助组只一年时间就显出不错的光景。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合作社中的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发生变化的不仅是滕头村的生产经营方式,一种关心大家利益,谋求共同过上好日子的新意识,在傅嘉良和村民的头脑里发芽。

1965年,傅嘉良带了6个党员干部去七八公里外的前胡大队,学习改土造田的经验,回到村里,7个人立刻召开了支部会议,讨论通过了改土造田的决定。

正月初四,没有仪式和动员令,傅嘉良卷起裤脚跳下河,铲起了第一锹冻土,滕头村改土造田的帷幕就此拉开。都说数据很枯燥,但是请看下这组数据(数据表):从1965到1980年,整整15年时间,滕头村投入了43万个工,把1200多块土地改造成为现在200多块高产良田,总共810亩。

改土造田的成功,是滕头人创造的第一个“神话”。十五年的苦干,也让所有滕头人意识到,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作出长远的规划,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也正是这份力量让滕头克服了造田、造房、造厂一个又一个难关。

第二部分:创新永不休,打造创业理想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轰轰烈烈的“改土造田”到改革开放兴办企业,再到转型生态旅游、走绿色发展之路(发展流程图)……滕头村的每一步,都切中了大时代的脉搏,创造了中国乡村发展的奇迹。2017年9月8日,新的党委班子却在村民大会上提出“滕头,该补课了。”这句话,像沸水滴入油锅。村干部、企业高管质疑:“工作刚步入正轨,就要转向吗?”村民不解:“滕头已经很好了,还要补什么?”

但是村党委班子认为,不补不行!

滕头控股集团,产值占比最高的是服装、包装、苗木等劳动密集型公司,后劲不足;仅有的上海世博会滕头乡村案例馆、村史馆等少数景点,乡村旅游业态不够;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集中安置房,年久失修,生活品质难以保障……

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那就布局高科技、生态两大领域,瞄准循环经济、新材料项目投资;乡村旅游业态不够,那就拉开框架,打造吃、喝、游、乐、购全产业链;生活品质不高,那就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未来社区乡村版。

滕头村提出打造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常青树工程”(常青树工程内容图解),村庄入口的石碑上,在“一犁耕到头”的滕头精神后,刻上了“创新永不休”(村口石碑照片),预示他们将以创新力量撬动治理变革、产业发展,顺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如今的滕头村,有着普通村庄难以想象的图景——崛起的项目、产业的活力、致富的机遇,近900个村民和2000余名外来人员共同生活。

村民王露露有着一手好厨艺,村党委就鼓励她创业,帮她在村里租了两间店面,开起了私房菜馆。随着乡村旅游势头越来越旺,她的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

来自湖北的于卿,20多年前只身来到滕头时,从未想过自己能从一名普通的工人一步步晋升至滕头控股集团的总工程师,主导农创中心、生态酒店等项目施工。

2021年,占地不到2平方公里的滕头村,实现了社会生产总值破百亿元,村民年均纯收入近7万元,变局中走出了持续攀登的折线(2021年的收入数据表)。眼下,创业小微园、盆景园艺馆、旧村改造等30多个项目齐头并进,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各种产业的图片)。

让每一个人都能尽情实现梦想。这,不就是理想乡村的样子吗?

第三部分:共享致富经,乡村振兴看浙里

村党组织能力提升班、“一肩挑”村社书记培训班、乡村振兴培训班(各类班次的照片)……走进滕头村,常常能邂逅来自四川、新疆等地的“求学者”。

2019年年初,奉化区以滕头村为主阵地,整合资源,筹建起滕头乡村振兴学院(学院全景照片),学院围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主题(五大振兴图标展示),系统梳理了浙江各地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的特色做法和优秀案例,同时打造了“全链条式”培训模式,发挥“政产学研用”平台作用,邀请乡村规划、建设、产业等方面的领导干部和行业专家,对学员所在村的发展难题进行“集中问诊”、答疑解惑(专家授课照片)。 

2019年10月,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乌下村村主任助理颜学农带着疑惑前来求学。他说“这里思路活、点子多,巧用市场和营销的模式,不仅能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还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让人心更加地凝聚,乡村在根子上得以振兴。”两个多月的跟学结束后,乌下村借鉴滕头村的产业发展模式,陆续建成了农业产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蔬菜大棚,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

今年5月,滕头乡村振兴学院重庆万州分院成立,这是继店房分院、珲春分院、新疆分院之后的第四家全国分院(全国分院地图),滕头村依托乡村振兴学院走出去设立分院的形式,擦亮了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浙江特色、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滕头名片,向全国各地全方位输出“浙江共富模式”“浙江共富经验”。

结语:

回过头看,滕头故事的本质是一犁耕到头的奋斗精神,是创新永不休的硬核举措,更是扶贫先扶智,先富带后富的责任担当。

共同富裕该怎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强调,共同富裕这项工作“不能等”,村庄的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奋斗出来的。宁波,作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更要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历史使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