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2018年2月28日,想必大家还记得这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余姚梁弄横坎头村,收到了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亲笔回信。全文263个字,纸短情长,总书记在回信中5次提到“乡亲们”。“乡亲们”,这是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贯称呼,称呼的背后浓缩了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这是一种血肉联系之感、饮水思源之情。它深刻地揭示出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永葆初心的真理“密码”,而这一“密码”,我们似乎不难从浙东四明这片红色土地的历史和现实当中,得以有效“破译”。
践初心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一提到浙东和四明山,我们肯定会本能地联想到上个世纪40年代浙东抗战这段烽火岁月,耳边经常会听到那激昂的红色旋律。而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红色历史,我们经常会自问这样的一个问题:浙东抗日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在抗战相持阶段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日伪顽三股敌人联合包夹的夹缝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出色完成党中央的战略任务呢?这恰恰是当年浙东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之下,广大指战员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始终践行初心的必然结果。
(图)这是当时面额一元的抗币,是由根据地浙东银行发行的,而在这之前,根据地广大群众普遍使用的是国民党汪伪政府发行的中储券等伪币。那为什么后来浙东抗日根据地想到了要发行抗币呢?又为什么后来要进一步回收抗币呢?
1945年4月1日,当时浙东抗日根据地伪币盛行,这些伪币最大的弊端就是一遇到通货膨胀就会大面额地贬值,给当地群众带来不小的损失。所以,为有效抵制伪币在解放区流通,当时的浙东行政公署,建立了浙东银行并正式发行抗币。抗币的面值最早只有伍角和壹元,后来又增加伍元、拾元、壹佰元。一元抗币大约可买一斤大米。民以食为天,以大米作本位币基础,在当时要比金银作本位币基础,更有现实意义。同时,浙东银行发行的抗币,又能保证货值稳定,由此,抗币很快取代了汪伪中储券等伪币,成为当时根据地流通的法币,深受群众欢迎并享有崇高信誉。但是,好景不长,1945年9月,抗战刚胜利不久,浙东游击纵队很快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奉命北撤,如果此时一走了之,让国民党政府接管这里,他们是不会认可浙东银行发行的抗币,可以想象,之前根据地群众已经在广泛使用的抗币,将变成一堆废纸,群众将面临极大的利益损失。因此,浙东区党委决定把所有留存的公粮拿出来,在粮站、粮店进行低价抛售,以此来回收群众手中的抗币,并将回收的抗币和库存的抗币及时销毁,不再使抗币再次回流到群众手中,保证他们不受损失或尽量少受损失。由此,我们认识到当初浙东银行发行抗币,为的就是群众的利益,最后,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前回收和销毁抗币,无疑又是为了群众的利益。尽管,浙东纵队后来北撤走了,但他们所践行的这份初心,永远地留在了根据地广大群众的心中。
这正如当时中共浙东区委书记谭启龙同志所指示:“要使广大的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党必须用一切方法去帮助人民……,尽量改善人民的生活,即使部分的改善与细小的利益,我们都应加以注意,只有人民经济生活获得了改善,才能提高人民抗日的积极性与进一步的与我建立血肉相关、患难相共的联系”。这显然成为了当时浙东抗日根据地深入群众、践行初心的指导思想,其明确指向到了共产党人就是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正所谓你做到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民群众也同样会如此。在当年根据地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为浙东游击纵队站岗、放哨、除奸、作掩护、送情报、照顾伤病员、保护和运送战略物资等,这种感人的场景随处可见。而下面这组数据,更是精准地“破译”了当年在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初心“密码”:1941年5月,登陆三北地区,浦东部队只有900多人;1942年7月,成立浙东区党委,全部武装不到2000人;1945年9月,奉命北撤,浙东纵队和地方党政干部足足达到1.5万人。
守初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革命老区一度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余姚梁弄横坎头村曾经也不例外——房屋破旧,山路坎坷,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村集体负债45万元,这是横坎头村本世纪初的真实写照。而时过境迁,现如今,这里随处可见白墙黛瓦的民居,苍翠欲滴的果树,鳞次栉比的店铺,南来北往的游客……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的样板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那么,究竟是什么驱动着革命老区发生如此巨大的变迁呢?
问题的答卷显然还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老区始终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守初心,始终把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百丈农家——横坎头村第一家农家乐,是村民黄彭勋和老伴陈三妹经营的。要知道,为了这个“第一家”,为了引领老区人民致富奔小康,横坎头村党总支书记张志灿同志没少下工夫。
时间追溯到2004年,黄彭勋当时在宁波一家工厂打工,每月工资2000元,收入基本还算稳定。张志灿书记认为黄彭勋家的条件在当时做农家乐最合适,屋里屋外宽敞干净,是做餐饮的理想场所,更重要的是,妻子陈三妹厨艺一流,还有女儿黄玲玲,厨艺深得母亲真传。基于此,张志灿书记特地跑向黄彭勋在宁波打工的企业,凭着耐心前前后后找了好几次,黄彭勋一开始都拒绝了,认为他家这么偏僻的地方,开农家乐,没人会来。但张志灿书记苦口婆心,列举了种种有利条件,从村子旅游业的发展和后期规划,到夸赞他家女将的厨艺,再到比较在外打工的艰辛与在自家共同创业的温馨等,甚至为打消他的顾虑,明确做了表态,“开始的时候,客人我给你带来,但是以后的路,你还得靠自己走”。张志灿书记的“三顾茅庐”和打“持久战”的耐心,终于等来了黄彭勋在自家开农家乐的行动。
后来,实践证明了百丈农家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当然,中间也出现过生意惨淡的时候,当时不光是村里,连镇里的干部也经常过来疏导鼓励,并帮着找客源。尤其是张志灿书记,来得更勤。那阵子,镇里和村里还给黄家补贴了六千元。这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是充分彰显了革命老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初心的那份责任担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动情地所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
悟初心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站在现实的起点,我们再次回眸浙东红色大地,巍巍四明,孕育了红色的种子,青山绿水,阅尽了沧海桑田。
放眼四明湖畔的狮子山一隅,有一块小小的墓园,与旁边高大的主烈士纪念碑相比,这里更显安静,墓碑上刻着一串闪光的名字:谭启龙、何克希、顾得欢、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杨思一等,这些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来自五湖四海:谭启龙,江西人,解放后曾担任了五个省的省委书记,足迹遍及全国很多地方,但最终选择将骨灰埋在这里;何克希,四川人,解放后也担任了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但最终也选择将骨灰埋在这里……他们生前所嘱托,“我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到四明湖、洒在狮子山”。他们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永远地留在了浙东人民的心中。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境界!
曾记得1945年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前,谭启龙代表中共浙东区党委,在《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姊妹书》中深情告白:“亲爱的浙东父老兄弟姊妹们!我们四年来同生共死的朋友们!我们要握手分别了……我们将能在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自由空气中,再回来与各位畅谈衷情……”
事实如此,多年之后,他们在生命终老的时候,又“集体回归”到这片曾经战斗过的红色土地,兑现了当初的承诺,将自己与之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最好诠释,是对初心“密码”如何“破译”的永恒感悟,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圆满回答。
结束语:讲到这里,我们通过浙东红色四明永葆初心的这份答卷,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背后所揭示的初心“密码”,若要精准“破译”,概而言之,至少我们党在“共产党是什么”、“共产党人应该怎样”等基本立场上必须毫不含糊:
一、共产党是什么?“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述长征途中“半条棉被”的故事时所说的。
二、共产党人应该怎样?共产党人要深刻领悟这个道理:“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又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给市、县委书记们念过的河南内乡县衙廊柱上的一副对联。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好!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微课,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