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武装: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信息化处 时间:2021-06-1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大家好!我是中共宁波市委党校王剑锋。

百年大党,顶天立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今天,我向大家分享的是党史中的一条成功经验:那就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的中国人和100年前的中国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有人会说,今天的中国人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更强起来了。是的,今天的中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天的中国人更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就是人民群众生活中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飞入百姓家的党的创新理论。

在党的历史上,无数先烈高举着大刀长矛,冲向敌人的炮火,用鲜血染红了党旗、军旗和国旗。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拿起纸和笔,用报纸传单、口号标语,用书籍文章、文艺作品,在闹市街头、田间地头,在工厂矿山,在战壕窑洞,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人民手中。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随着宁波地铁4号线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慈城古县城,品尝美味的年糕,领略古城的风采。很多人可能知道,今天的宁波市委党校就坐落在慈城古县城不远处,两个地方的距离,只有地铁一站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比起地理位置上的相邻,这两个地方还有着更加密切的思想联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就在慈城古县城的布政房建筑群里,走出过一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理论家和教育家,他就是冯定同志。

冯定生于1902年,他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慈城度过的。在中学时期,冯定接受了进步思想,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经常在街头发传单,到乡间排演话剧,宣传革命思想。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冯定先后写作了《青年应当怎样修养》、《共产主义人生观》、《平凡的真理》等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一经发表,迅速在青年中引发强烈反响,很多人在这些作品的引领和激励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冯定后来回忆道,他说,我出生在二十世纪的初期,经历了中国政治制度最反动、最黑暗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之后不久诞生了,它像指路明灯一样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也照亮了我的出路。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物质的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说起武器,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大家知道,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进步的理论、革命的思想往往遭到统治当局的封禁。包括马克思在内,很多共产党员都是因为传播革命思想而遭到驱逐和迫害。

就在大革命风起云涌的四明大地上,曾涌现出卓兰芳这样一批先烈们,他们用党的理论来唤醒工农觉悟,发动群众斗争,可以说是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同样是写作与演说,今天的我们无法感受先辈们所面临的风险和恐怖,但是他们为了传播党的理论而斗争和献身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学好党的历史,讲好党的故事,传播好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植根于人民,为了人民,更需要依靠人民。党的创新理论,只有从书本上口头里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人民群众当中发挥作用,成为活的马克思主义。

岁末天寒,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温暖着我们。理论为什么会具有温度呢?因为总书记的心里想着人民,总书记的话里念着群众。

“年轮变换之时,很多人还无法休息,还在辛勤工作,如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他们夜以继日,兢兢业业,只能在工作岗位上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总书记还有一句话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刷屏:“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年以前,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最关键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我们身边。他上码头,进企业,对工人们讲,疫情来了,灾难来了,党中央在出台各种政策的时候,专门想到了中小企业。他还关切地嘱托工人们,既要保障生产生活,又要注意身体健康。

是的,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人们群众。他这样讲:

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是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我们只有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说服人民、掌握群众,真正飞入百姓家里,飞到群众心坎上。

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在脱贫攻坚征程中,1800多名同志的生命永远定格。

今年2月25日,人民大会堂,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正在进行。台下,一位老父亲代表女儿戴上大红花,当听到总书记提到女儿姓名时,老父亲掩面而泣。这位老父亲,就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同志的父亲。

这一刻,眼泪流淌在老父亲的面颊上,也涌动在屏幕前很多观众的眼眶中。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这样动人的场景一再上演。

今年2月,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领事部主任曹毅在网络社交媒体贴出一条视频。视频中,维吾尔族村民们正含泪送别我们驻村干部陈诚,有一位维吾尔族群众上前泣不成声地抱住我们的干部,手拉着手、心贴着心,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我们是真的舍不得你们走啊。

感人一幕也在中国新疆其他村庄发生。今年1月,在拜城硝尔买里村,当听说驻村1400多天的干部刘钢要返程时,乡亲们自发赶来送别,很多人抱头痛哭,依依不舍地留下热泪。硝尔买里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刘钢带领乡亲们转移就业、发展养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有网友评论道,这样的情绪是装不出来的。

这样的眼泪也让我想起一位宁波的援疆干部。他刚进疆时,孩子才刚出生。由对父亲还没有成型的记忆,当孩子再见到回家探亲的父亲时,不像别的孩子那样亲热上前,而是害怕地往后面躲——孩子已经把父亲当成了陌生人。而我们的这位援疆干部却被新疆当地的干部群众当作了亲人。他动情地说,当看到新疆当地的同志加班加点,有的年轻同志倒在进村入户的路上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自己就觉得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说这话时,看着当时已经泪流满面的我,他笑了,说自己也曾经和我一样,“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当到了援疆一线,他也不自觉地成了故事里的别人,只不过,这一次他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再听别人的故事了。他太忙了。

以上是我耳闻目睹的几个故事,故事里都有人流泪。看到这些眼泪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他们,也感动了我自己呢?

也许马克思的这段话就是最好的注脚: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我想,这就是中国共产人取得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历史成就背后,顶天立地、感天动地的力量所在吧。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感谢您的关注!再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