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乡村振兴的生态密码
来源:信息化处 时间:2021-06-18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大家好,我是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范瑞光。今天,我分享的微课主题是《探寻乡村振兴的生态密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对于了解乡村的人,这些话或许很熟悉,顺着这些话语,我们来谈一谈乡村振兴与发展。在进入县城读高中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华北平原的农村里,那里有我的很多乡村生活记忆。大家印象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呢?是山环水绕、田园风光、悠然自得?还是荒芜凋敝、荜门蓬户、疲于奔命呢?相信多年前,大家对乡村的印象还是后者。那时候,逃离乡村几乎是所有农村家庭的愿望;很多父母都会一遍遍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要待在农村了。”在很多农村家庭眼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只有城市;孩子幸福的标志,好像也只能是跳出农门、留在城市。在我们宁波,曾经也有这么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时有一首民谣唱到“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但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这个贫困村不仅成为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更是成为“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乡村实践案例,它就是生态助力乡村振兴的先行实践缩影——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生态500佳的滕头村。滕头是如何探索出一条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的呢?在滕头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我们能够探寻出宁波乡村振兴的生态密码。

一、凝心聚力:党建引领锚定生态坐标

乡村振兴是系统性战略,无序开发或许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短期增长,但绝不可能实现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必须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坐标。但众所周知,发展坐标的确定和发展共识的凝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能否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至为关键。

走在滕头街头,随意和村民交谈,就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人们的集体共识和自觉行动。在这一共识的形成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一直发挥着指明道路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对此,滕头人曾深有感触的说到:“我们滕头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傅嘉良带领村民秘密种下“资本主义”的苗。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些经过多次争取才被部分保留下的橘树却成了日后滕头生态发展的源头。时间转到1978年,这一年2月,傅嘉良被《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深深的吸引,这篇名为《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的文章提到,“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开展多种经营……”。受此启发,傅嘉良带领不甘心穷下去的滕头人小心翼翼地办起了花卉园艺场。这些生态农业为滕头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投资。但面对巨额经济收益,滕头却开始对所有投资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决定做出后,村民的各种质疑声也相继传来,针对这种情况,村党委带领全体党员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请专家讲课、去外面考察;他们用朴实的语言向村民讲述生态环境的重要,用实际的行动带动村民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村党委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生态理念在滕头人的心里慢慢地扎了根,生态也成为历届党组织绘制发展蓝图的永恒坐标。

二、生态掘金:理念变革赋能绿色发展

理念引领观念,观念一转天地宽。发展阶段的变化带来发展理念的变革,而发展理念的变革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记得滕头村党委书记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滕头的绿色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创新和坚持中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却真实反映出了滕头发展理念的实质。创新,就是以创新理念点燃绿色发展动能;坚持,就是坚持生态优先,以协调理念均衡人与自然,这是滕头在生态中掘金的奥秘。

创新是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环顾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供需矛盾,或者说是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破解这一矛盾就要以创新来扩大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供给,这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特点,也就是创新要素越用越多,自然资源越用越少。从农村改革到新农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每次战略机遇期,滕头村党委都在思考当前面临得最大难题是什么?发展过程中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大家看,这里是滕头农创中心,近年来,面对生态旅游产品单一、游客人数增长乏力等问题,滕头村党委开始探索创新全域旅游项目。为全方位提升旅游体验,滕头从丰富旅游产品出发,将“好看的村庄”拓展为“好吃的村庄”“好玩的村庄”“好住的村庄”“好学的村庄”,成功将滕头美食园、滕头乐园、心沐滕院、研学基地、乡村振兴学院等项目资源融合在一起,打造“五好村庄”旅游模式。通过创新开发,游客人数在2019年就翻了一番,达到1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5亿元。就这样,在自然资源有限、群众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滕头依靠创新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升级之路、新兴产业培育之路。

协调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关系协调处理不好,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早在改革开放初,滕头村党委就十分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在协调理念指引下,滕头将发展的目光放的更长远,坚决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而是一步步尝试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大地的农民还沉浸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丰收喜悦之时,滕头却率先提出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当大家为了招商引资纷纷放低各类门槛时,滕头却设立了当时全国惟一一家村级环保委员会,对引进的工业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估,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已有近50个投资项目因可能造成污染而被否决。毛主席写给吴玉章的寿辰祝词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句话在这里也适用,一个村子,否定一个污染项目并不难,难的是四十多年、历经几代人的坚守。回首滕头绿色实践,我们认识到,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协调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就如同指挥一支乐队,只有统筹兼顾各方,才能奏响动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曲,而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无疑是这首进行曲的关键乐章。

三、共建共享:绿色发展助力幸福生活

共建共享美好生活,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指,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所在。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劳动和自然界都是构成财富的重要源泉。因此,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就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通过绿色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践证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几十年来,滕头创造了生态优势,又以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滕头坚定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全体村民都感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物质实惠。走到街上,经常会看到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老夫妇在散步,这样的老两口每人每月可领到1500元的福利金和4000多元的退休金,加上房租等收入,每人月入万余元。在滕头,受益于绿色发展,“少有教、老有靠、病有医、户户有保险”的目标已经完全实现。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并没有放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为了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依托绿色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早在1989年,滕头就设立了“育才教育基金”,此后每年建党节,都会表彰奖励一批优秀学生、教师和家长。四十多年来,在生态兴村、教育立村的理念下,滕头基本没有发生过赌博、封建迷信和恶性案件。党员干部争当先锋模范,每家每户争创最美家庭,已成为精神富足的滕头人的集体自觉。

宁波生态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宁波乡村发展答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党建引领聚焦绿色发展、以创新理念点燃发展动能、以协调理念均衡人与自然、以共享理念助力美好生活,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够越走越宽广。我的微课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