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巢小丽。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微课主题是小清单推动乡村治理变革。
2014年3月,《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在宁海全县427个村(社)推行,后被简称为“宁海36条”。2014年12月3日,“宁海36条”进入央视《新闻联播》,被誉为中国乡村治理的“宁海模式”,时长3分46秒。
“宁海36条”缘何出台?该制度是怎么产生的?为何带来如此巨大影响?得到村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支持与认同呢?
变革源于宁海乡村发展的桎梏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宁海。
宁海(插入图片),徐霞客游记始发之地,宁波市属县,居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中国百强县。宁海境内山川秀美,有“温泉、古镇、石窟、大峡谷” (插入图片)等知名景点。宁海的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工业经济、海水养殖等蓬勃发展。
然而,在宁海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之势下,乡村治理隐忧潜藏。
“一到换届选举之时,连狗都累得打吊针。”说的就是2014年以前宁海县村级组织换届的情况。村民白天忙,候选人大多在晚上活动;农村狗多,对来访者免不了要叫一阵。半年下来,“连狗都生病了”。
当时的村民普遍认为“不管谁当村干部都是要以权谋私的”,觉得“‘东山老虎要咬人、西山老虎也咬人’。既然哪只老虎都咬人,那管他谁上呢,我得实惠就好。村民不但对村干部的信任度极低,而且对选举中的“以钱物换购选票,宗族派系争斗”等非正常现象习以为常。
为使村级组织顺利换届,宁海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即便换届顺利,问题依旧不少。
比如,在2006-2008年,宁海一个乡镇的3个村,恰逢征地工作启动,11名村干部,从村主任、村支书和文书皆因侵占征地款被判刑。再比如,有个村,村子不大,矛盾却不少。2013年底,村两委换届,村支书和村主任连任。因村民对村两委之前的工程承包事项不满,多次到上级政府上访。压力之下,村支书与村主任双双辞职,村里事务一度瘫痪。这反映出村两委换届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村干部更替率高,由原先的30%上升到50-70%。
一些乡镇干部还发现,大量新上任村干部缺乏必要的村务和政务管理知识,“有些文件,村干部根本就看不懂,更别说贯彻执行了”。县里的政策下乡难,落实难。
除此之外,新上任村干部,对其行为,村民是这样描述的:新上任村干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根本无心真干事、干真事。
再加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项目剧增,由此而来的建设资金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都集中到村干部手中,项目给谁做、资金流向哪、资金的数额,由村干部来决定。而村干部往往从自身利益和个人需求出发,遵循关系、人情、面子等“潜规则”,要么将工程直接自己拿来做,要么包给亲戚或朋友。
如此这般,村干部的不法行为,造成群众上访不断。宁海某镇18个村,2013年度群众对村干部的信访量达到198起。
以上种种,成为宁海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桎梏。
变革是对民众需求的政策回应
当时的县委书记认为:“村级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长治久安。”
制度变革中,纪委是一个重要角色和核心部门。当时的纪委书记深切感到,“不为农村治理‘立法’,农村将不得安宁。”
2013年下半年开始,宁海着手寻找破解乡村治理困局的应对之策。2013年12月,宁海县纪委牵头进行规章制度的梳理,选择五个乡镇(街道)进行先期试点。梳理中发现,此前有关乡村治理和涉农事项的法律法规其实很多,只是散落在不同部门、不同文件和不同规章中,这使得许多规章制度不但村干部不熟悉,村民群众更加不了解。
2014年初,宁海县委、县纪委,汇合二十多个涉农部门,对已有法律规章制度进行全部重新梳理,同时对村民进行上千次入户访谈、召开上百次座谈,广泛收集村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汇总形成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权力事项60余项。之后,经过和县直相关部门的多次深入探讨,制定出台《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插入图片)。
从文本视角来看,“宁海36条”涵括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任用、阳光村务、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村民宅基地申请、村民救助救灾款申请、村民用章管理等十一方面内容,其中公共权力事项19项、便民服务事项17项,基本实现了乡村治理中权力运行、公共事务办理以及村民日常生活的全覆盖。
政策出台后,围绕需要重点规范的村级权力事项,按照工作步骤和操作环节,宁海县纪委主导绘制村级权力运行流程图45张(插入图片),明确各项村级权力的事项名称、实施责任主体、事项由来依据、运行操作流程、过程公开公示,以及违规责任追究。
政策推行中,制作涵括以上内容的政策口袋读本和漫画图册,发给全县村民,户均1册以上。
建成“阳光村务网”和数字电视平台,开通“宁海36条”微信公众号。借助这些现代传播手段,结合报纸、广告牌、墙体漫画(插入图片)等传统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宁海36条”的政策内容和施行意义,提升村民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建构“上级监督下级、平级相互监督、下级监督上级”三级监督网络。上级监督下级、平级相互监督主要依靠相关制度意见来实现(插入图片)。如《关于推进农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的意见》、《宁海县农村干部违反廉洁履职若干规定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关于深化“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的意见》、《宁海县村民代表管理办法(试行)》等,详细界定村干部违反工作纪律、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48项责任追究行为,并细化责任追究标准。
下级监督上级,一方面充分发挥村监会的组织监督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赋予每位村民行使全面监督的权利。依据改革新政,不管是谁,只要发现村务管理中存在任何问题,随时可以拿着“宁海36条”小册子,去质问村干部。
组建中国乡村治理中心(插入图片),依托宁海县农民学校、宁海县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县级领导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农村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等进行政策制度的学习。如通过“走村不落户、群众考干部”活动,组织5万余人次基层党员干部参加集中学习会、招投标现场会、项目变更听证会,以及村务知识考试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确保“宁海36条”顺利实施。
基层政府制度变革的内在逻辑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2021年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百年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制度变革无处不在,且不同时期的制度变革给了这个具有充分自我革命精神的伟大政党无限能量,筚路蓝缕、一路高歌、勇猛向前。
首份系统性村级权力清单在宁海的诞生、实施、推进,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众工作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让我们亲历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问题上,基层政府在制度变革中所做出的清晰回应和明确答卷。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因为他们的情牵乡治。
制度变革前,宁海县从“村-乡镇-……-县直部门-县委”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无不将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放在心上。当民众对“小贪巨腐”的治理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且国家层面制度走向明晰之时,将乡村发展困境和民众呼声紧密结合,迅速拉开宁海县乡村治理制度变革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变革的启于民愿。
制度变革中,从政策议题-文本确定-政策实施-制度推进,处处、时时,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无不将人民群众的声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意愿置于最中心、最重要的位置,千次入户、百次座谈、五镇试点,凝练出政策的最终文本性内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推进的变随民意。
政策实施中,注重改革绩效,引入民众、专家、社会媒介、民间权威人士、乡治中的多元主体力量,以图表化、制度化、法治化、数字化、智慧化方式,推动各项政策扎实落地,惠及民众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场景。
到今天,“宁海36条”走过了7年,依旧在调整、完善和深化,网上村庄、乡村治理标准化,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变革中的显著特质,也是宁海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焕发活力的根本所在。
以上就是这堂微课的内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