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郭美星,出生在“十万英雄下吉安”的革命老区吉安。吉安最著名的莫过于红色井冈山,但从宋代欧阳修起始终是一座文化之城。后来我在六朝古都南京读书,博士毕业后来宁波工作、生活,屈指算来已近八个整年头了。在我人生最重要的八年与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相遇实属三生有幸。古人常讲“无绍不成衙,无宁不成市”,似乎宁波商帮的天下闻名掩盖了宁波作为文化名城的历史积淀。
这些年,我在宁波的好多朋友私下也常问我,“郭老师,宁波是一个重商的城市,您一个学国学的博士为什么会毕业后选择来宁波发展?”刚开始听到这个问题时,我觉得他们仅出于单纯的好奇,并未太过在意,但问得多了,我逐渐发现这竟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如何认知宁波这样一个文化名城,如何认知文化与城市发展之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殊不知,宁波经济成就的背后,正是基于其丰厚的文化积淀。
我博士毕业那年,收到不少offer,有北京、上海的,也有南京、西安的,最终选择来到宁波,跟一个哲学家有很大的关系。宁波是王阳明的故乡,我则是阳明心学的倾慕者、研习者和践行者。阳明在我的老家讲学不辍,曾形成了著名的江右学派,现在我从江右返归心学的故乡,正所谓:“此心安处,即是吾乡。”可以说,宁波就是我的心灵故乡。
选择一座城,就是选择一种生命哲学
所谓“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其实讲的都是生命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是生命哲学,是以情为本的哲学。它既超然又平实,极高明而道中庸,深刻的洞见、玄远的哲思始终不离生活本身的深情凝视、感伤和了悟。哲学的本真含义正是阳明所谓“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化前”。中国的周易讲生生,所谓“生生之谓易”。何为“生生”?在我看来大概有三个意思:所谓生存、生活、生命是也。首先是物质生活层面,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衣食住行各方面基本解决。可以说就是《礼记》里讲的小康。其次是生活,生活超越了基本生存方面,它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希望生活中体现情调和艺术,不只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还要有玫瑰花和小提琴。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在生活”这一命题的核心主旨。第三个层面是生命,也就是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问题。所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追问的正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概而言之,也就是如何让生命存在的状态变得活泼起来,如何拥有诗和远方。如何择一城终老?它内在地要求这座城必须让生活其中的人满足“三生”需要。宁波恰好都满足这些条件。以2020年为例,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00多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居第12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特别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74:1,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和双拥模范城“八连冠”。更为重要的是宁波十一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富裕、安康、祥和是择一城终老的前提和基础。
了解一座城,了解“它”的文化地标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座城的精神地标是什么?大家也许会说是大学。比如波士顿因为哈佛而闻名天下,剑桥因为剑桥大学而享誉世界。但是我所生活过的两个地方却因书而闻名。南京的先锋书店被评为世界十大最美书店,成为了南京甚至江苏的文化地标;而我们宁波,因为天一阁,它的文化份量、它的文化滋养、它的文化格局具有了横绝四海的高度和广度。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还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武器。然而,在古时候可不像今天那样,“读书”是少部分人才能享受到的奢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宁波,山高水远,居然能跳出时空的局限,积淀下读书这一好传统,这可是天下第一等的好事,是何等的了不起。
宁波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特别是自宋代以来,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名楼迭出,历代著名的藏书楼有80余座。历经400余年的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生动象征,如今已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宁波的书房”。天一阁的建造者,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喜好读书和藏书,在他回归故里后,便建造藏书楼来保管这些藏书。藏书最怕的是火灾,为避火患,范钦特意取东汉郑玄《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将新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天一阁因其规模宏大、藏书之富而甲于天下,被誉为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明清两代学者文人、墨客书生无不以入阁读书为豪。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袁枚等文化名人均曾登临天一阁,为其作文吟诗,倾诉仰慕之情。上世纪90年代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名重一时,纸贵洛阳。其中一篇名文《风雨天一阁》,道尽天一阁古今沧桑,更使天一阁家喻户晓。从文化意义上讲,“天一阁”并不只是一座藏书楼,它是宁波人的历史积淀、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有天一阁在,江南的文脉就在。
走进一座城,收获一份文化信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亦是如此。
宁波文化发展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井头山文化,宁波地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交汇、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融、文化文明发展随时间螺旋上升等特点。2020年8月,宁波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明确了“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为宁波精神。
“知行合一”是宁波传统文化的哲学概括,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阳明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鲜明体现了重视实践的心学传统。心学起源于江西,却兴盛于浙东,这与宁波重知尚行的商业文明传统直接相关,从文化发展脉络来看,也是历史对宁波的必然选择。历史文化是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根基,宁波人“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最终实现知行合一”,正是有了这一精神的指引,宁波人具有了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文化自信。
“知难而进”是宁波传统文化的动力源泉。宁波近海,思想上不同于内陆的保守型文化传统。海洋贸易充满风险和挑战,孕育出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是“知难而进”精神创造的。宁波人的灵魂深藏在“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态之中,并成为宁波人勇往直前的内在驱动力。面对当前激烈的城市竞争,“争先进位”就是正视问题和短板,发扬“知难而进”精神,拉高标杆、对标争先,实现新跨越。
“知书达礼”是宁波传统文化的文明表征。知书的目的是达礼。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礼是为人之本。中华素称礼仪之邦,宁波则因“书藏古今”而有“文教之邦”之称。礼则履也,仍然是重视行动和实践的传统。“知书达礼”是宁波崇尚文教、崇尚文明的根本所在,也是宁波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底蕴修养。当代宁波人,守先待后,很好的传承续接好古典文明传统,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与关键所在,进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动宁波从文化城市迈向文化都市。
“知恩图报”是宁波传统文化的道德实践和圣贤气象。阳明心学主张“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从而感恩天地,回馈父母,对于当代人来说就是要敬畏历史,感恩知福,饮水思源,回报桑梓。我们要学习史浩、楼钥、范钦等以“仁以行道”的入世精神,乐道爱民的思想情怀,宁波商帮“树高不忘根”的报恩传统,结合学党史、颂党恩从而投身丰富的社会实践,让宁波人爱心永流传。宁波是全国著名的爱心城市,其根本在于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宁波市委市政府不忘历史,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时偕行,在宁波精神的感召下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甬”立潮头,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宁波答卷,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
宁波者,海晏河清是也!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值孟春时节,作为一个新宁波人,我想由衷地说一句:宁波,真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