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勃,1919年出生于浙东。抗战爆发,在国家危难之时男子汉大丈夫理当以身报国。于是1938年,我毅然参加了我党秘密领导的'浙东青年突击队'……”
10月9日晚,以“红色家书里的四明之光”为主题的红色家书诵读活动在市委党校(浙江四明山干部学院)的会议中心举行。
作为整场活动的开场节目,《十七朵小红花》以真挚感人的本土革命故事,将观众带入那段发生在宁波大地上的峥嵘岁月。
这份家书的背后,是1941年发生在镇海青峙村的悲壮往事:宁波籍烈士林勃被捕后英勇不屈,遭日军连刺十七刀英勇就义。后来其未婚妻余也萍将他生前所穿毛衣上的十七处刀痕,用红丝线织补成十七朵小红花,让这件血衣成为永恒的爱情信物与革命信仰的见证。
这段历史并未被尘封。
林勃牺牲时被绑的那棵沙朴树,被当地尊称为“英雄树”。2010年,这棵象征英雄精神的沙朴树被移植至蔚斗小学,屹立于校园中最显眼的位置。如今,它不仅是蔚斗小学的校树,更成为红色教育的“活教材”。学校围绕这段历史,开发了《浃水泱泱》《热血忠魂》等校本课程,并将林勃的事迹编入话剧与诗歌,让英雄的故事在琅琅书声和生动演绎中代代相传。
在当晚的诵读会上,深植于宁波本土的红色记忆被再度唤醒。
除了《十七朵小红花》之外,《热血映丹枫》《别了我的爱人》等红色家书也被一一诵读,演绎出了一幅以四明大地为背景的红色革命图景。
市委党校(浙江四明山干部学院)已连续三年组织开展红色家书诵读活动,今年的活动更加突出“宁波元素”与“四明特色”,所选篇目均与浙东地区的革命历史紧密相连。这些饱含乡土记忆的红色故事,正逐步成为市委党校(浙江四明山干部学院)党性教育的特色品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市委党校(浙江四明山干部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本土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我们将持续挖掘地方红色记忆,通过一系列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活动,让四明山的革命火光,持续照亮新时代干部的奋进征程。”